


近些年,在长三角经济能量的辐射下正规的配资网站,加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硬核底牌,合肥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迅速崛起。
合肥,开始耀眼!“合肥现象”、“合肥模式”屡屡被提起。
但之前的很多年,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里,几乎没有存在感。
事实上,最近几百年来直到解放前,即便在安徽内部,合肥也没有什么存在感。康熙(1667)年间,清王朝将江南布政使司分离出安徽布政使司,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,而后安庆长期定为安徽省会,安徽最为繁华富庶的也是安庆。
合肥与安庆的位置关系(制图@探客纪/李北平)▼

清末和民国时期,长江沿岸经济发达,重庆、武汉、安庆、南京、上海并称为“长江五虎”。在安徽省内,安庆凭借坐拥长江黄金航道的先天禀赋,水运网络四通八达,一度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先驱地。
1938年日军侵占安庆后,抗日战争时期到民国结束,安徽省会几经游离变动。
虽然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,然而,很多人心中依旧难以理解,因为在当时铁路交通、空中运输不发达的年代,水运成为安徽省的一大经济支柱,而合肥远离长江淮河两大水系,交通非常不便捷,管理也很吃力。
合肥市的位置图(图源@天地图)▼

1949年1月合肥解放。不久,根据当时安徽没有全境解放的实际,中央将长江以北已解放的原安徽地区设置皖北行政公署,合肥定为行政公署驻地。渡江战役后,皖南也已解放,中央将皖南地区设置皖南行政公署,芜湖定为行政公署驻地。1952年8月7日,中央恢复安徽省建制,决定以合肥市为省会。
当时合肥依旧还只是一座小县城,市内连座像样的高楼也没有,反观老省会安庆,以及芜湖等城市,城市占地、人口基数、发展水平都比合肥好得多。因此,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还是难以服众。
此后一些年,让安徽迁省会的声音仍层出不穷。而省政府的官员们也因为发展合肥的种种不便,动摇了“立合肥为省会”的想法。
1958年,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,彻底改变了合肥这座城市的命运,他让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地位变得无法动摇。
毛泽东主席写给时任安徽省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的信(图源@网络)▼

当时,关于安徽省省会设置的争论直接传到了中央。
为了平息各界的争论,1958年9月毛主席趁着视察安徽和为“安徽大学”提校名的机会,亲自给时任安徽省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写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“合肥不错,为皖之中”,还明确提出“从长考虑,似较适宜”。虽然毛主席信中涉及合肥的不过只有16个字,但足以表达这座城市不仅在安徽具有极高的地位,在整个中国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。
合肥地处安徽中部、江淮之间、长江三角洲西翼,这座城市之所以得名,据说是因为两水汇合之处被称为“肥”,而合肥正好处于淝水和淮河汇集之处,当然在有些资料中也认为是“夏水和淮河交汇之处”,总之合肥市因为两条水系交汇得名合肥的。
而合肥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汉代,在司马迁的《史记·食货志》中,“合肥受南北潮(湖)(巢湖、瓦埠湖),皮革、鲍、木输会也”。不过此时的“合肥”还是一个与商品运输和交换为主的“聚落(居民点)”。直到东汉班固的《汉书》中,才明确记载了“九江郡,秦置……合肥,东城,莽曰武城”,此时合肥才以一座真正意义的城市出现在史书中。
航拍合肥翡翠湖琴岛(图源@摄图网)▼

实际上,这座以军事重镇的地位闻名于世的城市,早在华夏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各种史籍当中,比如夏末商初就有“商汤放桀于南巢(今合肥市肥西县三官庙遗址)”的记载。此后,围绕着合肥周边,又展开多次大规模战争,尤其是春秋时代吴和楚之间为了争霸,就先后爆发过“鹊岸之战”“长岸之战”“巢城之战”等等。
只是,此时的合肥虽然已初具兵家必争之地的雏形,但似乎还没有显示出“太史公(钦)叙天下地势,于江淮之间独举合肥”地位。毕竟,当时秦汉之际的中国,关中是无可争议的政治、经济中心,所以主要的战争是围绕着函谷关展开,所呈现出的形式是东西对抗。
到了东汉以后,随着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在经济、政治地位上的提高,尤其是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之后,更是形成了以洛阳—南京为政治中心的南北对峙局面,战争的焦点也从之前的东西对抗逐渐增加了南北对峙。
于是合肥的军事地位开始逐渐上升,并成为南北政权军事斗争中的战略要地。毕竟,在被淮河和长江分割为三大版块的安徽,位于江淮之间的合肥不仅作为连接各版块的枢纽,更是处在水陆交通干线的要冲的位置。
根据清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的描述可知,合肥“为淮右襟喉,江南唇齿。自大江而北出,得合肥则可以西问陈、蔡,北向徐、寿,而争胜于中原;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,而附其背矣”。
合肥在安徽的位置很明显是“为皖之中”(图源@网络)▼

顾祖禹之所以如此描述,是因为从南京至洛阳,在江淮之间有三条交通线路,东部的长江—邗沟—泗水—汶济;西部的长江—汉水—中原—黄河;中部的长江—巢湖—合肥—寿县—淮河。其中最为便捷的是中线,合肥则雄踞中线的核心位置。
除了水路之外,合肥西边的皖西山地属于大别山余脉,主峰天柱山、白马尖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。在合肥东部,由大别山延伸于此的江淮丘陵散布着老嘉山、琅邪山、龙王山等山峰,又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拱卫合肥。再加上走出合肥之后,就是“南临江湖,北远(达)寿春”,东西两边再无山水阻隔,几乎是一马平川。
所以,只有控制了合肥,就能掌握在两淮和江南用兵的战略主动权,这也使得这座南北水陆要冲的城市成为了关乎南北政权安危的“锁钥地点”。
合肥市周边地形示意图,请横屏观看(制图@探客纪/李北平)▼

为了争夺合肥,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在此展开了无数次的大战。
其中,汉末三国时代,曹魏、孙吴为争夺合肥,在此鏖战数十年之久。魏吴双方为了争夺合肥,不仅有多次出动数十万兵力的行动,更有先后出席了6次皇帝御驾亲征的战例。
由此可见,争夺合肥的的战争规模之大,双方对合肥的重视程度,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兵家必争之地,更是对中国历史的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比如,发生在公元215年(建安十八年)的逍遥津之战,曹魏名将张辽率领800死士一举击破东吴10万大军,让孙权吞下了最耻辱的一败,更是“盖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”,不得不吞下偏安一隅的苦果。
清代合肥县传郭城图(图源@网络)▼

三国之后,合肥的军事战略地位不仅没有降低,反而是进一步提高。
在南北朝时期,更是有了“淮西有事,必争合肥”的说法,围绕合肥的战争依然不断。即便是大一统的隋唐时期,合肥不仅继续承担着“当西淮要冲”职责,更因为“市河通彻巢湖,可以遭运”,让其随着南粮北运而地位进一步提升。
到了两宋时期,位于淮南两路之中的合肥,不仅是阻击女真铁骑的南下的“淮南最为重城”,更因为合肥“西北距淮二百里有奇。而寿春实在淮上,东南距江亦二百里有奇。而建康实在江左,江淮相距不踰五百里”,使其进一步成为“北守淮,南控江”的战略要地。于是有了“失合肥,则失淮南;失淮南,则天下事去矣”的说法,更让合肥的军事战略价值进一步突出,成为“淮西根本”。
正是因为合肥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,所以历朝历代都注重合肥城的修筑,将其打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。
安徽地理水系图(图源@网络)▼

早在秦汉在合肥置县时,就拉开了它的筑城史,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为它进行加固或新建。
东汉末年,曹操麾下的合肥都督满宠在鸡鸣山东北“奇险”之地建筑新城,成为被后世誉为“三国新城”的城防工事。
唐贞观年间,大将尉迟敬德以南淝河支流金斗河为护城河修筑新的合肥城,被后世称为“金斗城”。
两宋时期为了抵御金军侵扰多次扩建合肥城,这座被称为“斗梁城”的新城。
而经过多年建造的合肥城到底如何呢?或许,从明代合肥县城的规模可以管中窥豹。据记载,明代合肥城城墙周长四千零六丈,约合二十六余里,高二丈八尺,城基宽百尺以上。所以,在古代只是县城的合肥,成为安徽第一大城,并拥有了“铁打庐州(隋朝置庐州,以合肥为州治)城”的美誉。
合肥逍遥津公园三国历史文化馆前的铜战马(图源@摄图网)▼

优越的战略位置,坚固的城防工事,让合肥自汉末三国时期到近代的1800年的时间里,常常以“边城”的面貌,成为中国南北军事政治中心必争之地。
但是,明清之后大一统王朝的建立,以及江苏和安徽独立设省之后,尤其是随着安庆、芜湖和蚌埠的在政治、经济地位方面的崛起之后,合肥的地位也一度下降。直到1945年之后,相对于在抗日战争中受到破坏较小的合肥,终于在1945年之后被设立为安徽的省会。
虽然合肥成为省会后也有过很多争议,但还是因为优渥的地理位置,“保”住了省会的地位。
合肥市交通枢纽图,请横屏观看(制图@探客纪/李北平)▼

如今的合肥,在铁路建设方面不仅摆脱了“盲点”的位置,还有了后来居上的态势,京九铁路、宁西铁路、合福高铁、沪汉蓉高铁、商合杭高铁等国家骨干线路密集汇聚于此,已经跃升为全国重要的“米”字形高铁枢纽。
高铁八纵八横时代,合肥已经跃升为全国重要的“米”字形高铁枢纽(图源@网络)▼

而居于皖中的合肥,更有合宁、合徐、合芜、合安、合淮阜、合六叶等高速公路如放射状通往全省各地市及周边省份。再加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、安徽大学等高学扎根合肥,为他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人才优势。
便利的交通,充足的人才,为合肥打造了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屏、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或许正如清嘉庆年修撰的《合肥县志》所说,“今千余年后,山水变迁”,现在的合肥再不是当年的太史公笔下的“江淮聚落”,已长为GDP超万亿的副中心城市。
合肥城市夜景(图源@摄图网)▼

如今的合肥,早已不见当年金戈铁马的激荡,也再听不到战鼓声震彻天际。然而,曾在此上演的连场大战,却如历史的转折点,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军事格局的走向与命运。
这座曾经的军事枢纽之城,其军事地理的辉煌虽已载入史册,静默于岁月长河,却仍引人驻足回望,心生无限感慨。
尽管现在的合肥已经在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抒写全新的故事,它的这种军事地理价值也将一直存在。
●本文为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,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。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未能识别作者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,感谢您的包容。
中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