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37年7月7日南平期货配资,卢沟桥事变爆发,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。在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中,许多中国省市被日军侵占,然而青海省却始终未被占领。青海没有沦陷,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。青海位于中国西北,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相对匮乏,使得它成为日军不感兴趣的区域。
尽管如此,青海的人民始终没有放松抗日的决心。在抗战爆发后,青海民众团结一心,积极为中原战场提供支持。各类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青海省人民抗战后援会、国民精神总动员会青海分会、西宁教育界学生会、妇女会等组织纷纷成立。这些组织积极开展募捐、宣传等活动,支持抗战。
在西宁回民区,还创办了《星月》半月刊,宣传爱国爱教,呼吁回族人民团结一致,抵抗日本侵略。这本刊物不仅在青海省内广泛发行,还传播到了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周边地区,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。
展开剩余81%青海人民的抗日情绪引起了日军的不满。日军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,试图利用回族在西北的影响力,在该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。但在当时,青海最有军事力量的还是马步芳麾下的“马家军”。然而,马步芳当时正忙于围堵红军,对抗日并未投入足够的精力。
然而,在青海人民热烈支持抗日的情势下,马步芳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他决定成立一支8000人的骑兵师,指派他的亲信马彪担任师长,投入抗日战争。尽管如此,马步芳并未全力投入抗战,他保留了自己精锐的部队,抽调的这支8000人马,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和从其他部队淘汰的士兵。马步芳曾告诫马彪:“我们不是中央军,武器和兵员远不及日军,你要见机行事。”
马彪虽被告知部队不如日军强大,但他依然毫不畏惧,坚定地表示:“不管日军如何,我就去抗日。”1937年9月,马彪带领这支部队从西宁出发,奔赴抗战前线。
马彪到达青海后,首先着手整顿物资运输,确保军民生活物资的正常供应。此前,由日本浪人和汉奸组成的白莲教匪徒常常拦路抢劫,严重影响了青海与中原地区的物资运输。马彪决定采取果断措施,铲除白莲教匪徒,恢复了青海地区的交通秩序。
1938年2月,为了确保陇海铁路的安全,马彪派兵驻守潼关,成功地多次突袭运城方向的日军,确保了潼关地区的安全。同年4月,他带领部队前往龙驹寨,成功击败了伪军。1938年冬季,孙桐楦调整黄河防线,马彪被命令前往防守黄泛区的多个县城。
在驻守期间,马彪遭遇了背叛。马元林勾结伪军,在黄河一带发起进攻,夺占多个村庄。马彪立即组织兵力,反击并成功收复了失地。最终,他活捉了马元林并斩首示众。这一胜利不仅提升了军民士气,老百姓还为此送上了“万民伞”以感谢他守护家园。
1939年,马彪的部队被调往河南与日军作战,虽然马彪个人能力出色,但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作战仍显得力不从心。于是他采取了游击战术,频繁骚扰日军,最终在一次出其不意的大举进攻中,成功突破了日军在淮阳的防线,尽管未能收复淮阳,但成功地重创了日军的兵力。从此,马彪的青海骑兵名声大振,成为抗日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与日军长达八年的对抗中,马彪始终没有放松战斗,日军对他的敌意也日益加深。日军将领岗村宁次甚至在作战记录中提到“恶战马彪”,可见他与马彪的较量,成为了日军的心头大患。
马彪为何如此勇猛?这要归功于他所领导的“马家军”。马家军由西北地区的宗族建立,分为“青马”和“宁马”两部分,分别由马步芳和马鸿逵掌管。特别是马步芳所领导的“青马”战斗力极强,令敌人闻风丧胆。马彪不仅资历深厚,经验丰富,还曾亲身参与了马家军三代的战斗。尽管马步芳掌权,但马彪的军事才能早已为军内外所认可。
然而,马步芳对马彪心存忌惮,担心他会挑战自己的权力,因此将他压制在青海,避免让他指挥重要战役。后来,马彪凭借战功被提升为骑兵第二军副军长,但马步芳依然将他调回青海,以确保对他有控制力。
1945年,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,马彪被闲置在河南担任没有实权的职务。此后,因战死的家人和部下,马彪失去了斗志。1948年,他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,享年63岁。
马彪一生为马家军效力,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,所守卫的防区从未失守过一寸土地。他坚守阵地,永远不会对同胞开枪。他,作为一名回族英雄,真正配得上“英雄”二字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